「太史公曰: 國之將興,必有禎祥,君子用而小人退。國之將亡,賢人隱,亂臣貴。」《史記 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 第二十》
今人常說的「國之將亡,必有妖孽」,乃源自於司馬遷的這一段話。國家政策的成敗並不是國家的興亡的唯一關鍵。一個國家的衰亡,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主政者扭曲的心態。被錯誤心態主宰的意識,勢必無法公正的看待一切人、事、物,而具偏頗的決定是早可預見的結果。非公正、非理性的決定只會惡化問題,並帶領這個積弊叢生的社會走向終極毀滅的方向。兩千年前的司馬遷早就說明了國家成敗興亡的關鍵,但是自視為文明、現代的我們,仍然重蹈覆轍,重新上演這一齣早已演爛了的劇目。
台灣此時的政治、教育與社會環境就如司馬遷所言「賢人隱,亂臣貴」。在一個民主化的社會中,人民的確須負起相當的責任,但這並不完全是台灣人民的錯。主事者的荒謬與無知才是「賢人隱,亂臣貴」的源頭。最近鬧的沸沸洋洋的國務機要費案件,就是主事者荒謬無知的實例。藉由釋憲對「總統刑事豁免權」做廣義解釋,擺明了要矮化司法權,將總統的權力無限上綱。如此一來,原本三權分立的民主政體,不就轉化為舊時期的君主專制嗎?主事者如此扭曲的心態,造成台灣司法史上空前的危機。若大法官接受釋憲並給予其要求之正當性,那台灣將確定拋棄民主化的社會規範,將進入總統專權制,也將出現更多依附在總統保護傘下的亂臣賊子,不斷地敗壞台灣的道德意識。換句話說,台灣的未來將是烏雲籠罩,蘭艾同焚。
再者,台灣國語文教育又是令一則「賢人隱,亂臣貴」的例證。成語乃中華文化的精髓。中文在經歷時代的變遷、文化的焠鍊後,發展成以四字為一組的模式,用以描述一個特定且複雜的意義。使用成語,可豐富文章的內容,並可避免無意義的贅字及重複性的語句。學習成語賦予學生熟悉典故的機會,同時強化他們對於傳統中華文化的知識。文化的重要性不可言喻。文化是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的根基,而沒有了文化,就沒有了國家立基的條件。陳之藩先生寫〈失根的蘭花〉,蘭花沒了根基,如何生;而人沒了文化,如何發展?台灣的教育部長用了胡適的新白話文運動,作為反成語、反文言文的武器,但也就是他對文化的低能,使他無法了解到五四運動的背景意義,也看不見五四運動的負面影響。當教育部長如此不重成語、如此詆毀傳統中華文化,身為家長、教師、尋常百姓的我們,如何能期待新一代的大發展?缺少文化洗禮,新一代年輕人就算學位讀得在高,錢賺的在多,衣著在怎麼光鮮,都只是文化低能兒。純粹的為反對而反對,如此常見的標準行為,在這一群對傳統文化不甚熱衷的群體中最為明顯。說實話,台灣教育的失敗,著實已到了令人痛心疾首的地步。
教育為百年大計。有了良好的教育做基礎,我們將可培養更多具備高度文化意識的優秀人才。這些都是國家的資源,關係著國家未來的興亡成敗。「君子用而小人退」乃「國之將興」的前兆。古人早把歷史的教訓寫於書中,只是今人沈迷於個人權力慾望的迷思,不願背負國家興亡這個重擔。更因權力帶來的便利性,進而「遠君子,近小人」,因為這一群人不會阻礙權力的擷取,也不會阻擋慾望的滿足。上樑不正,下樑歪,因此台灣的社會風氣每下愈況,道德淪喪。就目前情勢而言,只希望司法者能維持其君子風度,不入小人之流。更希望賢人之輩,能以其文化學識、道德理念,凝聚一波新的改革力量撥正反亂,並抵制這群專門渾淆視聽的文化低能兒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