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 Jan 2007

禁書的意義何在?: 【政治性的迫害】

為什麼關於菊壇記事的書被查禁?是因為其敘述之時代背景太過敏感?還是如章詒和於其聲明中所述「因為我是右派」?這並不是章詒和的書第一次被禁,《往事並不如煙》、《一陣風,留下千古絕唱》同樣如《伶人往事》般被列入禁書名單中。

章詒和的三本書,皆是對當代名伶的記錄,盡是一些「與個人經驗、家族相關的瑣事」,巧合地皆遭受了相同的命運。這三本書回憶了文革時期劇壇名角悲劇性的結局。藉著家族與菊壇的互動關係,章詒和以回憶錄方式述寫這一段對菊壇而言是難堪且悲哀的歷史。就官方而言,文化大革命的負面性描述,想當然的是一種反動式的政治意識。但就當前中國的改革與開放而言,文革時期的歷史性描述反而是檢視問題的機會,並可藉由檢視問題促進整體性的文化發展。

實質上,關於文革的描述並非作者的下筆重點,菊壇名伶悲劇性的生平才是著書的目的。歷史性的時代背景不過是一齣戲的配角,但是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配角。少了時代背景的交代,讀者如何能了解並體會主角的悲哀呢?書中所說所述皆是真話,而真話最能感動人心,引發共鳴。但真話通常也是最不好聽的話,《孔子家語、六本》即闡述「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,忠言逆於耳而立於行」。或許是因為其言也真,對近代史及資訊流通相對敏感的中國政府來說,這些書的政治意識是不被允許的。然而,最近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才說希望作家、藝術家能多說真話。這個正面的態度代表了中國對於改革與開放的信心。若書被禁的原因是在於其言也真,這對中國的文化發展實為一大退步。

一本書被查禁,或許是其內容不見容於當時的政治意識,但禁了同一作者的所有書,更是一種針對此一作者思想性的箝制與權力的剝奪。章詒和說了,「祝英台可以用生命捍衛她的愛情,那我要用生命維護我的文字」。這是多麼強烈的聲明,它更是作者最偉大的情操。只因作者的右派思維就禁了她所有的書,不啻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大諷刺,更突顯了禁書者胸襟的狹隘、思考的僵化。當局者應鼓勵作者的優美文字、流暢文筆以及其獨特之敘述方式,而不是去挑出文筆下隱含的高度敏感性話題。章詒和的著作不是政治性的,它也不是偉大的歷史論述。它們的產生只是作者對菊壇名伶的一種懷念,只是對文化發展的一種感慨,只是對家人親友的一種回憶。在此,我認為禁書的動作不會阻止中國人民對這些書的期待,反而慫恿他們去讀這些書。最終,禁書只會強化了這些書的價值,並提高作者的歷史性地位。

台灣《中國時報 》的一篇報導中,藉用唐朝才子劉希夷的詩《代悲白頭翁》描述這一次的禁書行動。「年年歲歲花相似,歲歲年年人不同」,多麼優美的詩句,其中隱含了多少悲歡離合的情緒。據傳說,劉希夷因為寫出了這一首詩而死於非命。文章寫的好,似乎是個壞現象;輕者如章詒和般被禁書,而重者就像劉希夷一樣,連命都沒了。禁書的決定實為不智。書可以被禁,思想可以被箝制,但歷史的真像是不可抹滅的。若只是害怕事實真像的被揭露,就強制文人、藝術家的思惟邏輯,那不就是在自我文化發展上畫地自限。當文化無法前進時,中國人民對改革開放的期待必定落空,而中國勢必將無法發展為具高度文化水平的現代化國家。

章詒和《台灣大紀元》簡介
章詒和(1942年9月6日)生於重慶,安徽桐城(今樅陽)人,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畢業。為中國民主同盟創始人、中國「頭號大右派」章伯鈞二女(母為李健生),現為作家兼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,中國民主同盟成員,現居北京守愚齋。「章詒和」的作品被禁,特別還是因為她的身份敏感,因為章詒和的父親「章伯鈞」,曾經在五○年代,被中共當局打成「頭號大右派」。報導也指出,這八部遭禁作品,都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,對中國當代歷史大事的反思,這項禁令顯示,中共當局仍然在試圖控制人們對敏感歷史事件的討論

《代悲白頭翁》[唐] 劉希夷


洛陽城東桃李花,飛來飛去落誰家

洛陽女兒惜顏色,行逢落花空嘆息

今年落花顏色改,明年花開復誰在

已見松柏摧為薪,更聞桑田變成海

古人無復洛城東,今人還對落花風

年年歲歲花相似,歲歲年年人不同

寄言全盛紅顏子,應憐半死白頭翁

此翁白頭真可憐,伊昔紅顏美少年

公子王孫芳樹下,清歌妙舞落花前

光祿池台文錦繡,將軍樓閣畫神仙

一朝臥病無相識,三春行樂在誰邊

宛轉蛾眉能幾時,須臾鶴髮亂如絲

但看古來歌舞地,惟有黃昏鳥雀悲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