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 Aug 2008

海外帳戶做什麼用?

今天如果我真的很有錢,我想我會去開瑞士銀行的帳戶。因為就算那1%的管理費看起來似乎是很多,總資產的投資收益應該能夠支付,甚至是遠大於那管理費的金額。(如果錢進了投資銀行反而變薄了,那誰還會敢把錢放那兒,投資銀行的面子、聲譽往哪兒擺?)更何況先決條件是「我已經有錢到可以去瑞士銀行開戶了」,那我還會在乎那區區的管理費嗎?問題並不是在於瑞士銀行的帳戶上,而是為什麼存入「瑞銀帳戶」(請謹記,那不是一般的商業銀行,而是服務極度有錢、並同時熱衷於不斷累積財富的有閒有錢人的私人高級俱樂部)中的錢會一次以如此大筆金額(例如說2000萬美金)轉出?同時的,會使人注意且懷疑的在於這轉出的對象,竟是通常為了避稅(甚至有可能是以洗錢為目的)的境外公司。這種不合邏輯、且引人注目的做法,不知是貪贓枉法的人想太多了,還是他們的腦袋就真的只有那麼丁點兒大。最可笑的是,偷吃完還忘了擦嘴,還四處炫耀偷來的東西。雖說他們是打死不認帳,好像沒法子制他們(就像藉出國以規避查緝、或是藉道歉以擾亂視聽),但別忘了現世報這種東西真的是存在的,否則怎麼事情會突然【ㄅㄧㄚ、ㄎㄤ.】呢,還是從國外丟臉丟回台灣呢?

道歉誰都會講,什麼時候都可以講。問題是,道歉的內容是否傳達出真心真意的懺悔,還是不斷的試圖掩蓋,甚至是企圖引導偵辦、扭曲事實。就這一點來說,道歉者的態度實不可取,也凸顯了道歉者的無恥下流。真是什麼人玩什麼鳥,一家子都同個樣子。如果沒做壞事(就算做了,至少是天衣無縫且利益均分),別人幹嘛沒事找你們家麻煩?如果真沒做,幹嘛攜家帶眷逃亡國外?讀書有需要連保姆都帶去嗎?真是暴發戶的行為!(這時候,法國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關於taste品味及hierarchy社會層級的論述,真是實用啊:個人慣習habitus是與生俱來的,並隨著人的成長而不斷變化,但層級間的差異是無法抹滅的。因此,就算一個人得到了政治及經濟的資本而晉升上層社會,此人仍是不為上層階級所接納,因為在舉手投足間,此人會無意識地透露出其低下層級的特性,而此特性是永遠不會被上層階級所接受的。換句話說,他只能模仿上層階級的生活行為與品味—成為純粹追趕品味流行的文化消耗者,但卻永遠無法成為生活行為與品味的生產者。此為簡略敘說Bourdieu的理論,關於distinction以及habitus的論述,見La Distinction, critique sociale du judgement, 1979,英文版本由Richard Nice翻譯,Distinction: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, London: Routledge, 1984,無中文譯本。)

這一家子真是厲害,一個謊蓋一個謊,越說越多,也就越說越真。就像【紅樓夢】裡點出的「假作真時真亦假,無為有處有還無」,這一幅哲理深奧的對聯道出了賈家興衰,似乎也呼應著現世裡這一家人言行舉止的矯揉造作。不該是他們的,永遠都不會是他們的;假或許可以成真,但無就是無,強奪毫取的結果,在這講法律的社會裡一定要付出相對的代價的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